摘要: 基本解釋亦作“ 奏藁 ”。奏章的草稿。《新唐書·陸元方傳》:“臨終,取奏稿焚之。” 宋 程頤 《答人示奏草書》:“辱示奏藁,足以見仁人君子愛民之心,深切如此。”《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那委員取出文書[閱讀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釋上奏。《新唐書·裴度傳》:“近開 延英 益稀,恐萬機奏稟,有所壅閼。”《宋史·職官志一》:“大事奏稟得旨者為‘畫黃’,小事擬進得旨者為‘録黃’。”[閱讀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釋奏事的條目。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謬誤》:“ 黃宗旦 晚年病目,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誦於口。” 元 薩都剌 《題進士索士嚴詩卷》詩:“故人傳奏目,請便趣行裝。”《元典章·禮部四·蒙古學》[閱讀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釋猶奏陳。《周禮·春官·內史》“凡四方之事書,內史讀之” 唐 賈公彥 疏:“諸侯凡事有書,奏白於王,內史讀示王。”[閱讀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釋◎ 奏疏 zòushū[memorial to the throne] 奏章,遞交給皇室或皇帝的備忘錄向皇帝呈交了一份長長的奏疏詳細解釋(1).奏章。《宋史·朱倬傳》:“每上疏,[閱讀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釋猶奏章。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熙河之師》:“ 高若訥 作中丞,與小黃門同監修祭器,遂同書奏狀,議者非之。”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書,曰[閱讀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釋(1).書寫奏章的簡牘。《史記·滑稽列傳》:“ 朔 初入 長安 ,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 漢 王充 《論衡·量知》:“斷木為槧,析之為板,力加括削,乃成奏牘。”(2).猶奏章。 宋 [閱讀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釋漢 時向州郡長官陳述意見的文書稱“奏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迄至 后漢 ,稍有名品,公府奏記,而郡將奏牋。” 姚華 《論文后編·目錄上》:“奏之為言進也,於天子曰奏,[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