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以高質量普惠金融服務踐行大行擔當,6月末普惠型小微貸款余額達11050億元,同比增速為41.38%上海中國銀行湖南貸款
2022年初,中國銀行迎來了110周歲的生日。如何在新時代不負黨和國家重托,如何立足新發展階段、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中國銀行這家國內持續經營時間最久的銀行所面臨的時代之問。
秉承“融通世界、造福社會”的使命,中國銀行以發展普惠金融為重要抓手,致力于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金融“活水”,在穩住經濟大盤的實踐中,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為進一步提升普惠金融對就業的帶動作用,今年年初,中國銀行推出了以“促就業”為主題的“千崗萬家”行動計劃,活動共歷時65天,通過用工資金支持、就業撮合等方式,共支持56萬就業崗位,惠及2.6萬家企業,為多家企業的員工免費贈送保險保障,趟出了一條服務就業大局的新路。
增進民生福祉,保障民生需求。今年春節期間,中行聚焦貨運物流、養老家政、餐飲、藥店等民生重點領域,投放信貸資金800多億元,有效緩解了部分民眾的“吃、穿、住、用、行”難題。
依托金融科技,消除信息鴻溝。中行在“e企贏”APP搭建了“千崗萬家”就業供需對接專區,為用工企業和求職者提供便捷的信息平臺,填補就業供需雙方的“信息鴻溝”。
架起招聘橋梁,做好“就業紅娘”。“千崗萬家”行動期間,中行在全國線下舉辦就業撮合活動超30次,近千家企業參與,幫助1600余人達成從業意向,努力連接新市民群體就業信息斷點。
助力創業創新,支持靈活就業。中行積極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部署,活動期間,通過2.7億元的個人創業擔保貸款和“惠如愿·創擔貸”,幫助近200位畢業大學生、退役軍人等創業者實現了創業夢。
中國銀行以“專精特新”作為發展科技金融的重要抓手,通過構建“1+2+3+4”的專精特新企業服務體系,致力于“更多”地惠及企業、“更好”地滿足企業多元化金融需求、“更準”地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為國家科技創新發展貢獻金融力量。
聚焦“一條通道”。專精特新梯度培育體系是一條中小企業由“小不點”成長為“小巨人”的成長通道。中行圍繞專精特新企業的全生命周期發展階段,全程配套適合其需求的金融產品,打造了“專精特新成長之路”服務模式,助力企業實現等級躍升和成長壯大。
依托“雙輪驅動”。在授信服務方面,截至6月末,中行已為1.8萬戶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授信支持超過3400億元。其中,為1萬余家國家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授信1720億元,授信覆蓋率超過20%。在綜合服務方面,中行建立了“投、貸、債、證、租、保”綜合化服務體系,努力滿足專精特新企業多元化需求。例如,中行積極拓寬專精特新企業融資渠道,今年6月發行了全國首單專精特新小微企業金融債,今年8月又與相關金融機構合作完成了12家專精特新企業的知識產權證券化發行。
突出“三大場景”。中行結合自身優勢,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經營發展的痛點,重點圍繞三大板塊發力。在助力創新轉型方面,發揮知識產權金融優勢,依托與國家知識產權局成立的“知識產權融資創新實驗室”,推出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品“知惠貸”,使專精特新小微企業的“知產”變“資產”。在支持補鏈強鏈方面,依托“鏈式惠貸”拓客模式,加強與通訊、制造等產業龍頭鏈長的合作,推出“華為惠貸”等專屬供應鏈方案,服務專精特新企業密集的重點產業鏈。在助力國際化發展方面,發揮全球化優勢,與中國信保聯合推出“專精特新信保貸”產品,銀保攜手助力企業“走出去”。近期,中行還在上海、湖南等多地積極開展專精特新企業跨境融資便利化業務,有效提升外債資金使用效率。近年來,中行已先后承辦了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中小企業國際采購洽談會等活動,為企業提供線上和線下跨境撮合服務,助力專精特新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打造“四項利器”。為進一步拓展專精特新企業服務半徑,中行充分發揮人員、渠道和科技優勢打造四項利器:一是建設了近120家科技金融特色網點,作為服務專精特新企業的前沿觸角。二是開發了“e企贏”和“惠如愿”兩個線上服務平臺,通過數字化手段延伸服務半徑。三是打造了一只超過200人的科技金融專員隊伍,并配備私行、投行、券商業務專家作為技術支撐。四是開展了超過1000場“專精特新普惠行”專項營銷服務活動,帶動專精特新企業融資超過350億元。
在“守底線、提上限”的探索實踐中,中國銀行不斷實現了普惠金融的增量擴面。截至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11050億元,同比增速為41.38%。客戶數近70萬戶,較年初增長了7.7萬戶。下一步,中國銀行將繼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全面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百年中行再譜新章貢獻力量。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