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脫離手術
2022-10-13
臨床上的視網膜脫離(retinal detachment)是視網膜內九層(神經層)與視網膜外一層(色素層)之間的分離,并非視網膜與脈絡膜分離。
視網膜神經層與視網膜色素層同源于神經外胚葉。在胚胎期,眼杯由內、外兩板形成。內板發育為視網膜的神經層,即從內界膜到視細胞的內九層;外板發育為視網膜色素上皮層。二者除在視乳頭及鋸齒緣處緊密粘連外,其余部分僅由色素上皮的突起及黏多糖物質將二者松松地貼在一起。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的外面為脈絡膜的玻璃膜,是一層彈力膜。該膜有兩個組成部分:外層被稱為彈力層,系脈絡膜毛細血管層的濃縮,很薄,厚度僅0.5μm。其來源于中胚葉,因而稱為玻璃膜的中胚葉之部。內層被稱為表皮層(culicular lamina),為色素上皮的分泌產物,比外層厚(約2μm厚),為均勻一致的膜組織,為黏多糖所構成。因其來自色素上皮,故被視為玻璃膜的外胚葉之部。內層實際上就是色素上皮細胞的基底膜。因為色素上皮層內面與視網膜神經層僅為接觸,而外面與脈絡膜的玻璃膜牢固結合,故在一些致病因素作用下,色素上皮與神經上皮之間分離,形成臨床的視網膜脫離。
自1851年Helmholtz發明檢眼鏡后,人們才對視網膜脫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1923年Gonin首先用燒灼視網膜裂孔部位的方法,通過組織粘連封閉裂孔使視網膜脫離復位。此后,在檢查技術和診斷方法上的進步,如雙目間接眼底鏡和三面鏡結合的術前檢查,使醫生能充分了解眼內情況,特別是視網膜裂孔數目、位置、形狀、大小以及和玻璃體的關系等情況,為選擇手術治療提供重要依據。手術技術方面的進步,如晶控電凝器的使用及電極的改進、冷凝器及激光機的應用,使視網膜脫離手術有了更有效、損傷更小的封閉裂孔手段。但迄今Gonin的手術原則仍被人們所公認。即:首先必須找到并封閉所有裂孔,這是視網膜復位的關鍵。其次,放出視網膜下液,可促進脫離的視網膜復位。但如果存在視網膜與玻璃體之間的粘連牽拉,單純靠封閉裂孔及放液手段難以使手術成功,需要縮小眼球內容積,松弛或除去對視網膜的粘連牽拉。為此,20世紀30年代Lidner開始采用鞏膜縮短方法,到50年代,Schepens和Custodis分別開始采用鞏膜層間加壓術和鞏膜外加壓術。目前,結合玻璃體手術等方法,使手術成功率大大提高。而且對某些以往認為無法手術的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或以往認為不適合手術治療的非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可以通過不同手術方法的有機結合,進行手術治療(圖8.8.7-0-1~8.8.7-0-3)。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