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海綿竇瘺
2022-10-13
頸動脈與海綿竇的直接交通即頸動脈海綿竇瘺(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神經眼科綜合征。頸動脈海綿竇瘺多因頭部外傷引起,常合并顱底骨折;少數繼發于硬腦膜動靜脈畸形或破裂的海綿竇動脈瘤。由于特殊的解剖原因,海綿竇區是全身發生動靜脈瘺最多的部位。80%以上的患者首先發生眼部癥狀和體征,如眼球突出、充血、眼球運動障礙等而就診于眼科醫師。有時因經驗不足而誤診為炎性假瘤、甲狀腺相關眼病、結膜炎、鞏膜炎等,延誤治療,應特別引起眼科醫生的注意。
頸動脈海綿竇瘺是一般的名稱,頸總動脈的任何分支,包括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及其分出的細小血管,與海綿竇的直接或間接交通都可稱為頸動脈海綿竇瘺。對于頸動脈-海綿竇瘺的分類至少可從3個角度進行:①按病因分類,可分為外傷性和自發性頸動脈海綿竇瘺,多因頭部創傷,如車禍、墜落、打擊等引起,流行病學家常采用這一分類法;②按解剖分類,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海綿竇瘺,神經外科醫生從治療考慮采用此種分類;③眼科醫生則按照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分為高流量頸動脈海綿竇瘺(high flow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和低流量頸動脈海綿竇瘺(low flow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頸外動脈分支進入顱內,形成腦膜動脈;頸內動脈在海綿竇內也發出硬腦膜支,這些硬腦膜支與海綿竇的直、間接交通引起的癥狀和體征統稱硬腦膜海綿竇瘺(dural-cavernous fistula,DCF)。通常高流瘺為外傷所造成的頸內動脈主干與海綿竇的直接交通,而低流瘺則多為自發的、硬腦膜動脈與海綿竇的小瘺口直接或間接交通。但這種分法并不總是一致的。如頸內動脈主干自發破裂引起高流瘺,腦膜動脈與海綿竇的直接溝通,如流量較大,血管內壓力較高,也可表現為高流瘺的臨床癥狀,但這些情況比較少見。
頸動脈海綿竇瘺是指海綿竇段的頸內動脈本身或其在海綿竇內的分支破裂,與海綿竇之間形成異常的動靜脈溝通,少數頸動脈海綿竇瘺由頸外動脈供血,特稱頸外動脈海綿竇瘺。75%以上的為外傷引起,稱為外傷性頸動脈海綿竇瘺(CCF),其余無外傷史者,稱為自發性海綿竇瘺。最常見的癥狀是搏動性突眼和球結膜充血、水腫。此癥狀的產生原因是動靜脈溝通后,海綿竇內壓力增高,向眼靜脈引流,眶區靜脈回流不暢。長時間的眼球缺血,眼內壓力增高,視神經萎縮,角膜潰瘍和球結膜炎癥,這些都可以導致視力下降,如果眶內壓力增高太快,則可以在1周內迅速失明。血管內雜音也是很常見的癥狀,這種隆隆狀的搏動性雜音常常使病人難于忍受,產生的原因是巖上竇和巖下竇引流。神經受損和眶內容物增加可以造成眼球運動受限。當頸動脈海綿竇瘺(CCF)向皮層靜脈引流時,皮層靜脈淤血,可以造成局灶神經癥狀,皮層靜脈高壓還可以造成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
外傷性頸動脈海綿竇瘺(CCF)分為兩類:海綿竇段頸內動脈本身破裂,與海綿竇直接形成溝通,用球囊栓塞的方法可以治愈;海綿竇段頸內動脈分支斷裂形成的頸動脈海綿竇瘺(CCF),由于由對側頸內動脈或同側頸外動脈分支通過側支吻合向斷裂的動脈端供血,灌注到海綿竇內,單純的球囊栓塞不能治愈,還應該采取其它的治療方法。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