詛咒敏感期
基本解釋
詛咒敏感期,是指兒童在學習語言的初期(一般在3歲左右)在接觸到一些臟話或者帶有詛咒的話后,喜歡不分場合地使用,越是被制止就越喜歡使用,而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又恢復正常,專家將兒童這個時期的語言習慣稱之為詛咒敏感期。
詛咒敏感期是語言敏感期中的一個表現。當孩子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是有些話能夠像利劍一樣刺傷別人時,就會使用強而有力的語言來試探、發展自己的力量,觀察別人的反應。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很快發現一句話能表達一個意思,這個發現又使他開始重復說一句話。很快,兒童又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話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劍一樣能刺傷別人,詛咒的敏感期來了。兒童發現了語言的力量,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使用。成人很怕兒童使用詛咒詞匯,一聽到就反應強烈,視詛咒為洪水猛獸。兒童感受到了這些語詞的力量,反而特別關注和喜歡使用這類詞。
詳細解釋
詛咒敏感期 - 表現
康康,4歲,是一個非常活潑的小男孩。近期忽然表現得有些“暴力”,具體表現在他的語言上。這段時間以來,經常掛在他嘴邊的都是“臭屁”、“小屁孩”、“臭老師”、“屁媽媽”……總之,幾句話下來,就把小朋友說得失落又傷心。
晚上臨睡前,格格總在不斷折騰,一會兒要爸爸,一會兒要媽媽,一會兒要睡大床,一會兒要睡小床,似乎今天心情非常煩躁。媽媽說:“要不,媽媽抱著你睡吧?”誰知她卻說:“我不要媽媽,我要把你的頭燒掉!”
詛咒敏感期 - 心理解析
心理專家解析,在一定的階段,小朋友們都喜歡用這樣的詞語來表達他們的情緒或者玩笑,并樂此不疲,絲毫沒有“臟”或“不雅”的感覺,那是因為這一過程是他們學習語言、交流的過程,而并非如我們想象的,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去侮辱或謾罵別人。之所以會使用這些詞匯,是因為他們發現了這些詞匯的力量,會讓成年人緊張,也會讓其他小朋友效仿,甚至可以通過這些詞匯的使用來占據心理優勢。
其實,很多小朋友都會經歷這一階段,所以也有人把這一階段歸為‘詛咒敏感期’,在這一階段,小朋友不僅僅會對這些‘臟話’感興趣,對“打死你”、“把你頭砍下來”等這些帶攻擊性的語言也會經常使用,如果大家對這樣的表達方式反應強烈,更加會引起他們的興趣,因為他們正是在試探這些語言的作用。
詛咒敏感期 - 家長處理
一般來說,小朋友只在“詛咒敏感期”才會有足夠的興趣去如此表達,如果成年人對此反應過激,或者讓他們感到,在生活中經常看到或聽到類似的表達方式會讓人從中受益,孩子就有可能形成無意識的習慣,延伸下去。
對于其他敏感期而言,孩子一般都需要得到滿足才會順利度過當,孩子出現詛咒敏感期,父母的反應越強烈,就越容易激發孩子使用詛咒語言。
要解決類似問題,家長一方面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方式,即對他們單獨的表達不聞不問,或者表現出這樣做一點也不好玩的意思。另外,還有必要適當減少孩子與具有習慣性臟話行為的孩子或成年人接觸的機會。
詛咒敏感期 - 消失過程
兒童可能在重復人類早期的足跡,在基本語言形成后(3歲左右),兒童突然轉向使用這類“強有力”的詞,而且使用得非常巧妙,常讓大人吃一驚,但是,幾個月后,這種語言就悄沒聲地過去了。
此后,兒童很快發現語言的魅力還在于同樣的詞用在不同的地方,感覺是不一樣的。這發現使得他開始像一個文學家一樣刻意追求、努力尋找一些更美妙的語詞,甚至開始糾正大人的語言。
進入小學后,兒童能夠用語言為他的動機、他的復雜的心理活動服務,他的語言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像成人一樣,話語越來越成為一種自由的工具。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